一、变姿类职业岗位特征
从事兼有伏案、站立特征的综合类型职业者,如贸易、营销类、导游、记者等,该类人员劳动(工作)以坐、站、行走、乘车等相交替的姿势进行,时而是静力性工作,时而是动力性工作,静力性工作与动力性工作交替进行,且没有一定的规律。因此,该类职业人员介于坐姿类与站姿类职业岗位之间。
二、大学生变姿岗位类职业体能培养方法
该职业人群有时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,长期在市内或城际奔波,工作不像办公室人员那样规律,随时可能要应对突发或者紧急事件,所以这类员工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体魄、充沛的体力、敏捷的反应能力、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在不利环境中保持职业性工作的能力。
(一)耐力素质
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进行工作或运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,是反映人体健康水平和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。这里特指心肺耐力(心肺功能)。
下面以导游职业为例,介绍如何增强耐力素质。
作为一名导游,在旅游旺季几乎每天要行走数十公里,因此需要具备较强的腿部力量及耐力素质。在选择运动项目时,可考虑健美操、游泳、长跑、健身走、健身跑、爬山、跳绳、越野、障碍跑、攀登、爬楼梯等项目。
(二)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与手段
1.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方法
耐力素质训练的方法较多,而且各种练习方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。目前,常用的耐力素质练习手段主要有:持续练习、重复练习、间歇练习、变换练习、循环练习、比赛游戏练习、高原训练等方法。
(1)持续练习法
持续练习法是指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(不少于30min),以较为恒定的强度持续地进行练习的方法。持续练习法具有持续刺激机体的作用,有利于改善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均衡性,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,能较经济地利用体内储备的能量,有利于发展有氧耐力和一般耐力。
(2)重复练习法
重复练习法是指不改变动作结构和外部负荷表面数据,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,按照既定间歇要求,在机体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反复进行练习的方法。重复练习法能使能量物质的代谢活动得到加强,并产生超量补偿与积累,既有利于发展有氧耐力,又有利于发展无氧耐力。
(3)间歇练习法
间歇练习法是指在一次(或一组)练习之后,按照严格规定的间歇负荷和积极性间歇方式,在机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从事下一次(或一组)练习的方法。间歇练习法的持续时间与练习强度之间形成一种对应关系,强度大、时间少;强度小、时间稍长。不同的练习目的对这些要素的组合变化要求也不相同。
(4)变换练习法
变换练习法是在变换各种因素的条件下反复进行练习的方法。这种练习法通过提高运动员的练习兴趣和积极性,从而提高练习的效果。
三、耐力素质的练习方法
(一)徒手练习
1.人练习
(1)1分钟立卧撑
(2)立卧撑接蹲跳起:
(3)10~15分钟定时跑:
(4)原地间歇高抬腿跑:
(5)单腿连续跳跃:
2.人练习
(1)交替追逐跑:两人前后相距30m,同时起跑,在1000~2000m距离内后者追赶前者,赶上后两人放松慢跑200m,然后交换位置进行第二轮练习。
(2)竞走追逐:两人前后相距10m,听口令开始做竞走追逐练习。每组400m,做3~4组,必须按竞走技术标准要求练习,每组结束后放松跑2分钟。
四、灵敏性素质
灵敏性素质是人体综合能力的反映。如导游长期在城际间奔波,时常面对高山峻岭、惊涛骇浪,在旅途中随时可能碰到突发事件;营销员经常到处游说,常要对顾客的各种问题做出最敏捷最准确的反应。
(一)灵敏性素质练习的主要手段
发展灵敏性素质的途径主要包括徒手练习、器械练习、组合练习和游戏等。
1.手练习
(1)单人练习:主要有弓箭步转体、立卧撑转体、前后滑跳、屈体跳、腾空飞脚、跳起转体、快速后退跑、快速折回跑等练习。
(2)双人练习:主要有躲闪摸肩、手触膝、过人、模仿跑、撞拐、巧用力等练习。
2.械练习
(1)单人练习:主要包括各种形式的个人运球、传球等练习。
(2)双人练习:主要包括各种形式的传球与接球、运球中的抢球等练习。
五、心理素质
流动变姿类职业员工工作负荷大,工作时间不稳定,随时处于待命状态,心理无法完全放松。因此,该类员工除了要加强身体素质练习外,还必须增强自我健身意识,提高心理素质,这样,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、强压力的挑战。该类职业的心理素质训练方法主要围绕抗压力、敏思路、善调整、早发泄来进行。
六、变姿类职业性疾病的预防与运动疗法
变姿类职业主要以坐姿、站立、行走为主。因此,坐姿类、站姿类岗位职业易发生的职业病有:下背疼、肩周炎、下肢静脉曲张等。另外,流动变姿类的职业人群在室外工作时,要承受严寒酷暑。如对负责岩洞讲解的导游来说,岩洞内长年低温、潮湿、空气不好,极易患风湿性关节炎、咽喉炎等职业病。此外,流动变姿类岗位职业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大,任务繁重,工作时间不稳定,随时处于待命状态,心理上无法完全放松。
(一)学会释放压力
心理压力,要学会释放,过度疲劳后也要学会放松,如唱唱歌、喝喝茶都是很好的放松方式。
1. 要坚持定期体检;
2.要定期进行心理测评;
3.要制订健身计划,在工作间隙进行身体锻炼;
4.要尽量避免刺激性强的饮食和烟酒;
5.要定期休假,避免长期超强负荷工作。